易车讯 2025 年10月15-17日,2025世界 NCAP 大会在上海的「汽车城」安亭镇举办,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中心)与Global NCAP联合主办。这是自 2014 年后,该大会第二次落地中国,全球相关合作伙伴和机构,围绕 “全球道路安全协同” 与 “测评体系进化” 展开交流,多项基于 NCAP 规则的技术成果、全球协同方案落地,清晰勾勒出中国汽车在安全领域从 “跟跑” 到 “引领” 的路径。而 NCAP 规则本身,也成为汽车安全 “确定性” 的核心载体。
一、规则迭代的 “确定性”:标准的进化 从本土适配到全球参照
NCAP 规则的价值,在于以持续迭代的 “确定性” 锚定技术方向,引导全行业相向而行,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安全的道路出行体验。中汽中心管理的中国 NCAP(C-NCAP)自 2006 年启动首个车型碰撞试验以来,已完成六次升级换版,覆盖 “被动安全 - 主动安全 - 新能源安全 - 弱势道路使用者防护” 的全维度测评体系,成为全球汽车安全标准的重要参照。
从数据来看,C-NCAP 的迭代直接推动中国汽车安全性能跃升:截至 2025 年,中汽中心累计自购市场 580 余款热销车型,完成近 2000 次碰撞测试,覆盖 120 余家车企产品;主流车型已构建 “车身结构 - 约束系统 - 主动安全” 一体化乘员保护体系,气囊、儿童座椅接口成为标配,ESC(电子稳定程序)、AEB(自动紧急制动)等主动安全装置配置率大幅提升;在测评规程持续加严的背景下,五星车型占比从最初不足 40% 提升至 80%,多款车型安全性能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大会期间,中汽中心进一步明确 C-NCAP 2027 版升级方向,核心聚焦三大领域:一是强化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测评,基于中国 2025 年出台的全球最严苛动力电池标准,新增 “极端温度 + 底部磕碰” 复合工况下的电池包动态管理测试,覆盖中国特色用车场景;二是纳入网联技术测评,将 V2X(车与万物互联)技术应用效果纳入评价体系,引导车企通过网联化提升主动安全能力;三是针对创新技术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如零重力座椅等新型配置,制定对应的测试方法与评价要求,避免技术创新带来安全漏洞。
值得骄傲的是,中国 NCAP 的规则进化已成为全球参照。大会期间,Global NCAP 主席 Iain Cameron 指出,C-NCAP 对 “弱势道路使用者防护”“新能源电池安全” 的测评设计,已被东盟 NCAP、拉丁 NCAP 纳入本地规程;中汽中心与 Green NCAP 联合发布的《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核查与互认指南》,实现首款车型中欧碳足迹互认,为全球汽车安全与低碳协同提供 “中国方案”。
二、技术落地的 “确定性”:车企将规则要求转化为安全硬实力
NCAP 规则的 “确定性”,最终通过车企的技术落地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安全保障。大会现场,多家海内外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展示了基于 NCAP 规则研发的技术成果,覆盖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新能源安全等核心领域,印证规则对技术创新的倒逼作用。这一点,在现场多个OEM展示和分享中,足以窥斑见豹。
比如奇瑞汽车的 “电池磕碰监控系统” ,可实时监测电池包受损情况,通过 “绿色(可继续行驶)- 风险(需维修)- 高危(立即下车)” 三级预警机制,结合自动触发预警与后台提醒功能,解决用户对电动车底部磕碰的安全顾虑。同时,奇瑞在被动安全领域创新开发后风挡气囊(应对追尾工况)、天窗安全气囊(应对翻滚事故),构建全场景乘员保护体系。
赛力斯汽车则展示了 “智能安全 + 健康安全” 的一体化方案。其智能安全系统覆盖 81 个真实事故场景,通过 84 项云端智能监测技术实现事故预判;在车身防护方面,赛力斯完成 “20 升水浸泡车厢” 测试,60-69 个控制器在进水后仍保持功能正常,应对暴雨积水等极端场景;健康安全领域,旗下 M8 车型采用获诺贝尔奖的 “清新呼吸材料”,舱内苯、甲醛含量及电磁辐射值接近 “零界点”,同步满足 C-NCAP 与 C-GCAP(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要求,2024 年 C-NCAP 评分达 93.7%,获 “五星 +” 评价。
比亚迪的技术成果则兼顾 “安全” 与 “低碳” 双目标。在为“为地球降温1℃”的愿景下,其仰望 U7 车型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为全球量产车最低水平之一,在提升能效的同时优化碰撞安全性能;第五代 DMI 混动系统最低油耗达 2.6L / 百公里,实现安全与低碳协同;电池技术方面,C2B(电池 - 车身融合)技术通过 C-NCAP 严苛测试,能量密度提升 30% 以上,同时保障碰撞中的电池安全。截至 2025 年 10 月,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 1400 万辆,累计减碳 1.1 亿吨,计划 2045 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印证 NCAP 规则下 “安全与可持续” 可协同发展。
零部件企业同样以技术响应 NCAP 规则要求。延锋国际聚焦智能座舱安全,研发的零重力座椅集成 “主动预警 + 被动防护” 系统,通过集成式安全带、座椅气囊等设计,使头部、颈部、胸压伤害值满足 NCAP 高性能要求,产品将于2026 年进一步适配更复杂碰撞工况;奥托立夫则提出 “全生命周期安全解决方案”,基于真实道路事故数据优化安全系统设计,目前每年可拯救 3.7 万条生命、降低 60 万起严重伤亡事故,目标 2030 年将年拯救生命数提升至 10 万。
这些技术落地的 “确定性”,都让人备案欣慰。
三、全球协同的 “确定性”:中国搭建安全标准互认桥梁
NCAP 规则全球化的价值,在于打破 “标准碎片化” 壁垒,构建全球协同的安全体系。2025 世界 NCAP 大会期间,多项全球协同成果落地,中国在其中扮演 “桥梁” 角色,推动不同区域 NCAP 体系衔接,让安全技术惠及更多市场。
大会首日,全球 8 大主流 NCAP 机构(Global NCAP、澳大利亚 ANCAP、欧洲 Euro NCAP、中国 C-NCAP、东盟 ASEAN NCAP、韩国 KNCAP、日本 JNCAP、拉丁 Latin NCAP)联合签署《NCAP25 上海宣言》,明确四大核心承诺:以科学证据升级安全标准,避免 “标准洼地”;跨区域共享道路安全数据,尤其是新兴市场摩托车事故、弱势道路使用者伤害数据;协同落实联合国《全球道路安全十年行动计划(2021-2030)》,推动 2030 年道路交通伤亡降低 50% 的目标;支持兴市场 NCAP 能力建设,共享测试技术与方法论。
在国际协同方面,中欧汽车碳足迹互认取得突破。中汽中心与 Green NCAP(欧洲绿色汽车评价规程)推动的 “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核查与互认” 项目落地,首款车型实现中欧碳足迹互认;吉利汽车周大永当选中欧汽车碳足迹研究工作组(COCA)副主席,比亚迪相关专家加入 COCA 专家工作组,推动双方在碳足迹核算标准、数据共享方面进一步协同,减少中国车企出口欧洲的合规成本。
四、总结:安全之路上的「中国答案,全球共识」
从 2006 年 C-NCAP 启动时 “对标国际标准”,到 2025 年全球 NCAP 大会上 “输出中国方案”,中国汽车安全的成长史,本质是 NCAP 规则 “确定性” 的落地史 —— 规则以明确的目标倒逼技术升级,以持续的迭代适应市场变化,以开放的协同打破区域壁垒,最终让 “安全” 从抽象概念变为可量化、可落地、可共享的成果。
如今,中国汽车不仅在 NCAP 规则下实现自身安全性能跃升,更以规则协同、技术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汽车安全水平提升:C-NCAP 的测评体系成为新兴市场参照,中国车企的电池安全、主被动融合技术为全球提供借鉴,中汽中心搭建的国际协同桥梁,让 “安全无国界” 从愿景变为行动。
正如中汽中心董事长安铁成在大会开幕演讲中所说:“NCAP 体系不仅是安全共识的转化者,更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公共利益的守护者。” 未来,随着 C-NCAP 2027 版落地、全球碰撞假人联合研究工作组启动,中国汽车将继续以 NCAP 规则为载体,书写全球汽车安全的 “确定性”,让 “零伤亡交通” 的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作者:易车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