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车讯 2025年4月23日,上汽集团在上海举办了商用车战略发布会暨媒体沟通会,宣布其商用车业务将全面升级,通过资源整合、生态化服务、国际化布局和技术创新,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大商用车”战略。上汽大通MAXUS作为核心载体,将协同跃进、依维柯等品牌,推动轻商板块深度融合,同时依托上汽集团的技术与全球化资源,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迈进。
战略升级:从“单兵作战”到“生态协同”
上汽集团商用车执管会主席、上汽大通总经理杨怀景在发布会上强调,此次战略的核心是“资源整合”与“生态化服务”。过去,上汽商用车业务由独立事业部管理,如今通过下沉至上汽大通主体,实现了轻商板块(大通、跃进、依维柯)的深度融合。杨怀景表示:“我们将通过市场化机制改革,推动内部资源共享,并开放合作,引入外部投资者,优化商用车运营效率。”
生态化服务成为新战略的亮点。上汽大通不再局限于车辆销售,而是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例如,与餐饮品牌联名的餐车项目,不仅提供车辆,还整合供应链和创业支持,帮助用户实现“共同创富”。杨怀景指出:“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我们必须从单一产品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
价格战中的价值坚守:品质优先,规模制胜
面对国内商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上汽大通国内营销负责人王伟森回应了关于价格调整的提问。大通近期将大拿V1车型价格下调至8万多元,引发行业关注。王伟森解释:“降价并非单纯‘内卷’,而是通过制造与供应链整合、平台化开发实现的成本优化。”他特别强调,上汽大通坚持“卷品质而非价格”,车辆均按欧洲标准开发,成本比竞品高20%,但规模化生产和海内外市场联动(如车型平台共享)让利给了用户。
国际化布局:预计明年销量增长30%-40%
上汽商用车海外公司负责人赵爱民详细阐述了国际化战略。上汽大通已出口至73个国家和地区,但集团的目标是进一步扩大全球份额。赵爱民透露:“未来三年,商用车出口目标为年均增长30%-40%,今年突破10万辆。”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汽将成立独立的商用车海外公司,与乘用车板块(如MG)协同,共享渠道与资源。
针对贸易壁垒问题,赵爱民表示将采取“因地制宜”策略:“在关税高的区域探索KD(散件组装)模式,在成熟市场推动自营网络,同时联合通用、大众等合作伙伴布局本地化生产。”此外,上汽还将加强海外金融支持,借鉴印尼金融公司的经验,为全球用户提供购车融资服务。
技术突破:全动力路线与智能化引领
上汽大通常务副总经理郝景贤分享了技术布局。在新能源领域,上汽大通坚持纯电、混动、氢燃料、燃油四条技术路线并行。例如,纯电架构“大拿”主打高效,宽体轻客混动车型续航达1000公里,氢燃料电池车则持续探索商业化运营。郝景贤特别提到:“我们全系标配双面液冷电池技术,提前满足国家最新安全标准。”
智能化方面,上汽大通与华为达成商用车领域首个全系战略合作,重点开发卫星通讯、智能驾驶等场景化功能。郝景贤举例:“未来,快递小哥的车辆将配备城市辅助驾驶,房车用户可享受远程互联服务。”
细分市场深耕:从行业代码到场景化定制
上汽大通副总经理于琼根介绍了大客户战略的差异化打法。通过整合大通、跃进、依维柯的行业数据,上汽将基于国家标准代码精准定义细分市场(如公安、医疗、消防),并针对场景需求定制解决方案。例如,为退役军人创业设计的餐车、满足“诗和远方”需求的超混房车,均体现了“用户需求反向定义产品”的理念。
闭环生态:二手车与金融赋能
针对媒体关注的二手车生态,杨怀景表示,上汽将借鉴欧洲经验,构建残值管理体系,结合售后服务提升全生命周期价值。金融层面,国内生态已覆盖租赁、保险,海外则依托国家开发银行和自建金融公司,逐步完善支持网络。
此次发布会标志着上汽商用车从传统制造向“生态化、全球化、高科技化”转型。通过整合资源、开放合作、技术引领,上汽大通正试图在红海市场中开辟一条“价值竞争”的新路径。正如杨怀景所言:“商用车不仅是工具,更是用户创富的伙伴。未来的赢家,一定是生态的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