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胜利,其他无路可走。”2025年4月,上汽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在MG品牌沟通会上,用这句话为这家百年英国品牌的中国化征程定调。
此时的MG,正处于一场矛盾的漩涡中:海外市场风生水起,累计销量即将突破300万辆;国内市场却仍在“恢复元气”——2024年国内销量仅7.4万辆,不足海外市场的十分之一。
但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正在上汽集团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中,试图用年轻人的思维和互联网化的打法,撕掉“小众”标签,重写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
一场自上而下的“大手术”
2024年,上汽集团经历了一场震动行业的变革。原董事长陈虹退休后,新任总裁贾建旭以“刀刃向内”的姿态,开启了上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部整合:裁撤700余家子公司,合并研发部门,推行全员竞聘上岗,甚至一次性调整63位中高层干部。这场被称为“台州宣言”式的改革,核心目标直指“效率”——打破部门壁垒,集中资源押注新能源与智能化。
在这场风暴中,MG成了改革的试验田。2024年底,原五菱品牌操盘手周钘调任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这位“80后”高管,曾短暂加入小米汽车,深谙互联网营销之道。他的上任,被视为上汽向年轻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过去我们总觉得自己造的车是最好的,但用户根本不买单。”一位上汽内部员工坦言。贾建旭的改革逻辑简单而残酷:砍掉“自嗨式”研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周钘到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五菱的“一口价”策略移植到MG——MG7以10.99万元的价格杀入A级车市场,ES5纯电SUV直接击穿10万元门槛。这不仅是价格战,更是一场用户心智的争夺战。
从“方盒子”到“手车互联”:MG的年轻化方程式
2025年上海车展,MG展台的“橙色风暴”成为焦点。首款“方盒子”造型SUV CyberX的亮相,被解读为MG对年轻用户的极致讨好——在千篇一律的流线型设计中,这款棱角分明的车型试图用视觉冲击力定义“年轻人的第一辆方盒子”。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MG4搭载的OPPO手车互联系统,让手机与车机的交互彻底无缝化。“用户抱怨智能座舱难用?那就让手机厂商来解决。”周钘的这句话,暴露出MG的底层逻辑:与其闭门造车,不如向手机行业“偷师”。
这种跨界合作的背后,是上汽对用户需求的重新认知。过去,MG的工程师文化曾让产品设计过于偏向欧洲市场,国内用户吐槽“方向盘太沉”“屏幕逻辑反人类”。
如今,通过与OPPO、地平线、Momenta等企业的合作,MG开始将“用户共创”植入研发流程。“我们甚至要求工程师每周刷两小时社交媒体,看看年轻人到底在骂什么。”一位研发部门负责人透露。
在欧洲市场,MG早已是中国品牌出海的标杆。2024年,其欧洲销量达24.34万辆,占中国对欧出口的70%。即便面对欧盟加征关税,MG仍以PHEV+BEV组合拳守住阵地。
但在俞经民看来,这种成功更像一把双刃剑:“海外赚钱养家,国内要立人设。”
如何让国内消费者重新认识MG?上汽的答案是:用产品轰炸重塑认知。未来两年,MG将密集投放8款新车,从搭载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新一代MG4,到十大升级的Cyberster敞篷跑车,再到极地版电动车,每一款都瞄准年轻用户的“痒点”。
而更大的野心藏在技术层面——年底量产的新一代半固态电池,不仅将续航提升至800公里,更能在零下30℃的极寒环境中保持性能。
“橙”为信仰:一场品牌价值的重构
品牌焕新是MG逆袭战的灵魂。当“MG橙”取代传统的英伦绿成为主色调时,这个百年品牌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自我颠覆。橙色不仅是视觉符号,更被赋予“成”的谐音寓意——既是对年轻用户“讨彩头”心理的迎合,也是对品牌历史的解构与重建。
这种改变甚至蔓延到组织架构。在贾建旭推动的“大乘用车板块”改革中,MG与荣威形成差异化定位:前者主打“年轻、风尚、智趣”,后者聚焦家庭用户。而执掌MG的周钘,正在用互联网公司的玩法重塑团队——他要求市场部员工每天必须刷两小时小红书,分析Z世代的“种草”逻辑;销售终端则推行“核心店+社区店”模式,将4S店变成年轻人的社交据点。
“我们的敌人是自己。”周钘的这句话,道出了MG的困境与希望。海外市场的成功,反衬出国内声量的薄弱;年轻化战略的激进,也伴随着对品牌调性稀释的担忧。但在这场由上汽改革驱动的转型中,MG至少展现出了难得的清醒:它不再执着于复刻英伦血统,而是选择成为“全球年轻人的科技潮牌”。
2025年,当MG以“橙”为号,将门店扩张至400家时,这场变革的成败将逐渐清晰。而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MG的试验或许能回答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能否在互联网时代,用年轻人的语言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