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最近发布了2024财年财报,其营收达414亿欧元,息税前利润为15亿欧元。在今天欧洲经济低迷及当地新能源市场遇冷的情况下, 这一成绩单已经难能可贵。
采埃孚集团调整和转型已势在必行。首席执行官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表示:“我们正通过明确的战略行动计划来应对行业和公司面临的挑战。我们的目标是减少债务并将公司发展为更灵活、更具盈利性的技术领导者。两年前我们就开始踏上转型之路,并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
如今又一个动作已经展开,3月20日,采埃孚宣布公司正在评估将电驱动技术事业部进行独立拆分的可行性。
柯皓哲博士在近日在北京接受汽车产经采访时透露了背后原因。在他看来,尽管采埃孚业务线众多,但一直奉行“前三策略”,例如在底盘和商用车领域,采埃孚在业界排名第一,在工业技术领域排名第三,售后领域排名第二。“我们认为,在所经营的领域里必须要排到行业前三,否则就意味着无法盈利。”
“为了提高这些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我们可能要寻找一些合作伙伴来把其排名拉到行业头部的位置。所以,我们计划独立拆分电驱动业务的原因之一就是提高其竞争力水平,并努力实现1+1>2的效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采埃孚在电驱领域不够先进,相反,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仍是采埃孚内部一个实力雄厚的部门:其年销售额超过115亿欧元,在全球拥有25个生产基地,仅在中国就有6家工厂。采埃孚不仅在插电混动、纯电驱动系统及零部件上有多年量产经验,还在800伏电驱动等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事实上拆分重组对于采埃孚来说做并不陌生,此前其也曾对车桥、中间件和被动安全系统等业务板块进行过相同操作,在取得不错效果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今年,智驾平权成为中国车市最大的变化。
面对中国市场强劲的需求以及平权所带来的残酷竞争,采埃孚又将如何应对?
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分享了两个重要举措。一是如今的亚太区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也让采埃孚对于市场的反应和响应变得更加敏捷;二是越来越多新产品/新技术的首发权放在了中国,比如蔚来ET9就成为了中国首款配备采埃孚线控转向技术的车型。
“目前我们已经把中国定义为很多产品的核心研发地区,很多产品都是由中国团队进行自主的核心研发,然后再推向全球。今后我们还会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柯皓哲表示。
在自动驾驶方面,采埃孚也在不断推出新技术。不久前采埃孚发布了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高速公路自动驾驶领航辅助系统,并将在中国量产高级驾驶辅助系统OnGuardMAX加强版。
在中国市场近乎惨烈的竞争格局下,不光主机厂承压,零部件企业同样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尽管如此,亚太区仍然保持了灵活性和韧性,实现了超越。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表示,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又一次实现了很好的成绩。无论从销售的增长,利润的增长,还是现金流,我们非常自豪地说,亚太区比起其他区域更出色。市场剧烈竞争之下,我们的团队努力奋斗,他们更勤奋,也更有实效,也获得了总部的重视。
由于先后收购天合汽车和威伯科,采埃孚背负了高额债务,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尤其当欧洲等海外市场遇冷,这也对采埃孚未来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至于如何打好这关键一仗,柯皓哲已经想好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国方案。
他说,今年将是采埃孚最新技术产业化的一年,公司会利用中国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中国团队的高效反应速度,来反推集团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