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胜者为王的语境中,没人再质疑小鹏汽车的名字取得不好了。
MONA M03、P7+的成功让小鹏触底反弹,此刻,谈起更远大的理想才更有说服力。
在4月15日举办的"小鹏全球热爱之夜"上,何小鹏回应说,许多人认为以人名命名显得不够“高大上”,但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像博世、奔驰那样,走向全球舞台。
这一夜,也是小鹏汽车首次面向全球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他为品牌的英文名字“XPENG”赋予的意义,是“X”不仅代表未来、科技与探索,更象征对科技平权的追求——让尖端科技不再遥不可及,惠及每个人。
五年前,小鹏向挪威出口的100辆G3i曾被视为冒险之举。到了去年,其海外销量已突破2万辆,占公司总销量的近10%,更以“欧洲万辆交付”创下中国品牌纪录。
但何小鹏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未来十年,小鹏一半的销量将来自海外。”这场发布会,正是其从“中国新势力”向“全球AI汽车公司”蜕变的里程碑。
NO.1
[ 小鹏的高级感上来了 ]
在“如何做一个CEO”这方面,何小鹏看起来越来越松弛了。
介绍与大众的合作故事时,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和大众中国几位高层的合影里,他觉得自己已经显得比较“娇小”了。其实他还有一张跟大众集团的合影,被好几个一米九几的欧洲人围住,但何小鹏自我调侃说,他“坚决”不让团队用那张照片。
有一些无关痛痒缺点的高位者,更容易被接纳,何小鹏把大哥雷军也研究明白了。

在营销上,何小鹏这个理工男好像也开窍了。相比以前发布会的台上一身牛劲,台下N脸懵逼,小鹏这次活泼了很多,用车轮碾压尖叫鸡、车外做广播体操来展示车内隔音,用车上手剥生鸡蛋来让大家理解底盘稳定性。
不止何小鹏在低谷期重新学做CEO,小鹏汽车对传播和情绪价值的理解也好像重新思考了一番,小鹏品牌的观感似乎变得更高级了。
联手大众集团、出海全球市场,在第一代新造车中小鹏汽车初期是定位较低的一个,国内外开花,做AI,造具身智能,搞飞行汽车,越来越活成了特斯拉的样子。
小鹏副董事长顾宏地在后续的采访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小鹏在特斯拉销量好的国家也卖得特别好,因为这些国家纯电智能车的市场教育到位,认可科技产品的定位。比如在欧洲、以色列、新加坡等地,小鹏汽车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
在欧洲,小鹏的产品已经在当地消费者看来是定位高端、技术创新、高质量的,去年是小鹏向欧洲更多市场扩张的第一年,在4万欧元以上价格段,成为欧洲市场上最畅销的中国汽车品牌。

小鹏汽车哥本哈根门店
今年曼谷车展期间,汽车产经曾实地观察了中国汽车出口大国之一的泰国汽车市场。我们发现在曼谷,小鹏汽车门店所在商圈充斥着豪华、甚至超豪华品牌,比如沃尔沃、路特斯。
我们在泰国采访时和一家当地媒体聊起,他所在公司高管的用车就是小鹏X9,据他说,在当地小鹏X9是以中高收入人群为目标客户的品牌。可见,小鹏在海外更加拥有品牌的溢价能力。
NO.2
[ AI为帆,小鹏造船 ]
在曼谷,拥堵的商圈和狭窄停车位是MPV用户的噩梦。小鹏X9凭借自动泊车功能,实现“一键入库”,甚至能应对清迈老城区的复杂路况。何小鹏当时表示,“智能化是中国车企唯一能打出差异化的王牌。”
4月15日的发布会上,小鹏的用户展示了在香港使用XNGP的场景,车能够快速学习香港交通规则,包括与内地完全相反的靠左行驶原则。
在后续的采访中,何小鹏告诉我们,“在海外,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智能和OTA等差异化的售后服务来打造品牌特色。”
这就不得不提到这次小鹏点亮的一棵“科技树”,在新的十年里,小鹏汽车将聚焦智能化趋势下的新方向,融合AI、电动、具身,探索更多形态的未来出行方式。

何小鹏表示:“未来小鹏的AI和能源技术会驱动整个体系同步进化,这也是我们和其它企业的最大差异。”
为匹配高阶AI智驾的算力需求,小鹏汽车全栈自研体系的核心技术成果——小鹏图灵AI芯片,专为大模型定制,算力是现有芯片的三倍,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内地率先量产上车。
这些不只是代表了小鹏汽车的技术储备和未来版图,更是出海2.0时代的弹药。
欧洲是小鹏出海的第一站,但因为产品标准严苛,也是车企出海最难啃下的那块骨头。为了本地化的了解与开发,小鹏已建立覆盖欧洲、东南亚、中东的三大海外研发中心,其中位于慕尼黑的团队主导自动驾驶本地化适配。
去年,何小鹏就公布过在德国测试智驾驾驶的进度,今年小鹏汽车负责自动驾驶的副总裁李力耘又去了美国测试。逐步攻克不同的区域,速度可以慢一点,但小鹏希望能够更稳一点。

尽管在挪威、丹麦等市场登顶销量榜,何小鹏仍坦言:“海外用户对小鹏的认知仍薄弱。”
为此,小鹏加速布局海外服务网点,2025年目标超300家。在北欧铺设有直营店和代理销售门店,在德国和法国有自己的销售公司管理经销商,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市场,与当地销售网络合作,帮助进口和销售产品。
要做全球车企,在海外形成规模,不能局限于成本高昂的整车出口。
2025年小鹏启动印尼本地化生产G6和X9,成为首批在东南亚建厂的中国新势力。这一策略不仅规避关税壁垒,更通过右舵车适配、供应链本地化(如优先部署超充桩)实现“市场-制造-服务”全链条扎根。
此外,顾宏地表示,小鹏在欧洲建厂也在计划中。
至此,小鹏出海1.0时期可以看作进入尾声。下一阶段,2025年小鹏计划覆盖60国,2030年海外销量占比50%。虽然志向远大,但何小鹏一直有危机感:“未来三年是淘汰赛,只有年研发投入超百亿的车企能存活。”
2024年,小鹏研发费用同比增25%,重点押注AI与能源技术。
小鹏汽车的欧洲战略不仅是市场扩张,更是一场围绕技术标准、生态话语权与文化认同的深度博弈。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智能化技术建立“代际差”,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重构欧洲市场的竞争规则。
这一战略的推进路径与潜在风险,似乎也预示着中国车企全球化2.0时代的典型特征。
NO.3
[ 写在最后]
从挪威的100辆G3i到曼谷的300辆X9,小鹏用五年时间证明了中国车企的全球化,绝非低价倾销,而是以智能化重构价值链。
当何小鹏喊出“做全球AI汽车公司”时,这场战役已不仅是市场争夺,更是技术标准与生态话语权的较量。
小鹏让我们看到,未来的汽车战争,胜负手在云端,而非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