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汽车产经网> 正文

轻舟智航于骞: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离自动驾驶这么近|汽车产经

“未来可能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整体的驾驶体验,而不太去关心这车到底是L2、L3还是L4。”在轻舟智航品牌日的采访上,轻舟智航创始人、CEO于骞这样说到。

围绕自动驾驶分级的讨论,从来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主机厂们一边宣传着自己产品的强大的自动驾驶能力,一方面又在L2之上,L3之下反复试探。而消费者们,并无心分清数字之间的差异,甚至已经开始把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来用。

其实这一切背后的核心,都是自动驾驶正在经历从技术到落地的关键时刻,就像于骞所说:“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自动驾驶这么近。”

当消费者对买到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开始抱有越来越高的期待,当Robotaxi开始大规模铺开,传统意义上的高级别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的路径似乎正在逐渐靠近。而是否有一种模式,可以实现各种场景的全覆盖?

市场与需求变化的趋势,驱动了轻舟智航的思考。

5月18日,轻舟智航举办了首届QCRAFT DAY,发布了一个方法论,双擎战略和三大产品。

“将无人驾驶带进现实”,这是轻舟智航一直所坚持的使命。而方法论、战略和产品,则第一次向外界完整阐述了,轻舟智航实现这一使命的路径与模式。

自动驾驶迎来“黄金拐点”

“自动驾驶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拐点,政策法规愈加友好、技术算法越发强大、传感器和计算在向车规级方向靠拢、行业拥护者越来越多。”于骞这样说到。

如果说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行业围绕自动驾驶更多聊的是技术路线,那么在最近一两年,围绕商业化落地的期待正在快速增长。

不论是在量产车市场,各种高阶辅助驾驶功能正在快速装车,还是在L4级无人车领域,从配送车到Robotaxi、Robobus,都在快速扩大应用规模。与之同步的,是政策法规方面的进一步开放,主驾无安全员的收费测试也陆续展开。

但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自动驾驶领域的车企和技术公司而言,在当今阶段仍然难言“赚钱”,而如何在技术发展、商业产品和政策法规三者之间,找到一条可行的,相互促进的路线,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轻舟智航给行业一种新的启发。

于骞表示:“轻舟智航成立之初,就希望技术和商业之间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两者之间能够Bridge The Gap,通过一个商业闭环推动更大的商业闭环,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动驾驶。”

基于技术与商业化的平衡发展路径,“双擎”战略应运而生。

一方面,轻舟智航以L4自动驾驶软硬件方案打造“动力引擎”,加速纵向技术深化,逐步在更多场景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由配置的自动驾驶前装量产方案打造“创新引擎”,以更安全、成本合理的高性价比方案,加速横向场景拓展,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落地。

在于骞看来,Robotaxi与前装量产业务,其实涉及到两个维度的问题:市场落地时间谁更快一些?空间谁更大一些?

“从商业化落地的两个重要的方向来讲,一种是通过体验角度的方式,比如特斯拉通过将自动驾驶能力加装到私家车上,使驾驶体验变好。另一种是通过效率提升的方式,通过将人类驾驶员完全去掉,实现无人驾驶,使成本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两方面,都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方向。”于骞在采访中表示。

而无人化的代表,Robotaxi空间很大,但难度也很大,落地周期非常长;而相对来说,Robobus的ODD(设计运行域)更小一些,速度相对慢一些,可以更快实现商业闭环。

而量产车领域,随着传感器、计算平台的能力提升,以及政策的不断放开,其自动驾驶体验会有很大提升,终端用户也不再只满足单点的自动驾驶能力,更多会希望获得完整、顺畅的体验。因此,在这个领域会有更多机会,可以通过更广泛的场景验证技术、积累经验。

布局商业化落地,与地平线战略合作

基于对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思考,轻舟智航提出了高效力自动驾驶方法论“自动驾驶超级工厂”,为自动驾驶的技术演化和应用落地提出了理论基础。

这是一套以“数据驱动”和“效率提升”为内核的系统化、自动化的自动驾驶基础设施,致力于打造数据自动化闭环,并让整个闭环越转越快,为产品技术迭代、解决方案研发提供强大支撑。

依托方法论,在品牌日上轻舟智航发布了三大产品,同时宣布了与地平线、T3出行、火山引擎的合作,像商业化落地迈进。

三款产品,分别对应了轻舟智航围绕自动驾驶商业化布局的三种模式。

龙舟SPACE是移动出行空间的解决方案;DBQ V4是量产车规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轻舟矩阵则是一套面向客户的自动驾驶研发工具。

2021年12月,轻舟智航与东风悦享共同发布了基于龙舟SPACE方案的Sharing Bus,目前已在武汉、大理等多个城市完成落地运营。而龙舟SPACE的内部空间可多重变换,覆盖不同的场景需求,既可用于从长途到短途的无缝接驳,又能够为零售、物流等场景打造创新服务模式。

而DBQ V4则提供了从Robotaxi到量产车的多种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组合,可以服务不同主机厂,实现不同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功能,让自动驾驶大规模装车量产成为可能。

轻舟矩阵,则是“授之以渔”,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底层支撑。通过一套以仿真技术为核心的自动驾驶研发工具链,以流水线完成数据处理、标注、训练和仿真,让数据可以充分流转,实现自动化闭环。通过轻舟矩阵,客户可以将自动驾驶的测试成本降至纯道路测试的1%,还可以生成数百万个长尾场景,每天实现数百万次算法训练、测试验证和迭代优化,从而不再受制于车辆和人员的限制。

而通过与地平线、T3出行、火山引擎的合作,轻舟智航也可以在场景落地的道路上,实现合作互助、资源共享和共生共赢。正如于骞所说:“智能汽车将成为人类科技领域的下一个母生态,这里蕴含大量的机会,也需要广泛和深入的产业联动,才能实现这种规模化落地。”

地平线将助力自动驾驶前装量产解决方案的研发,T3出行将联合启动Robotaxi的公开运营,而火山引擎可以为轻舟矩阵注入高效能量,提升创新效率。

接下来,轻舟智航与地平线将基于轻舟自研的行泊一体解决方案,以及地平线征程系列车规级AI芯片,联合进行开发与适配,共同打造高等级自动驾驶前装量产解决方案。

于骞认为,轻舟和地平线的很多发展理念非常一致,我们不会单纯地通过堆积算力或者堆积硬件的方式,而是更多注重效率的提升,关注能够给我们的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可以说轻舟跟地平线的合作是属于一拍即合。

“地平线对国内的自动驾驶的生态理解非常深,对整个中国的自动驾驶行业有多年的耕耘,以及非常深的经验,对我们也有非常好的支持,所以这点来讲,我们和地平线的合作是在一个非常高效、非常快速的节奏在进行。”于骞表示。

轻舟智航希望通过算法层面的合作,将底层芯片的特性发挥出来,带来更好、更安全、更舒畅的驾驶体验。随着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L2、L3或是L4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核心将聚焦于是否拥有最佳的驾驶体验、安全保障和成本可控。

“与地平线合作,我们可以非常好地强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完整、更加顺畅的服务,让他们更加安心的能够聚焦于自己的产品的发布,产品定义,以及对自己客户的需求。”于骞表示。

谈及这项合作,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余凯博士表示,“地平线在中国的整个的产业生态里面,作为智能驾驶芯片公司,我们定位Tier2,一直秉承开放共赢,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不做全栈方案。对我们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支持我们的软件合作伙伴,去开发面向市场的、适合最终消费者体验的智能驾驶软件。”

“我们跟轻舟在一起合作,还是怀着的一个理想,就是说在智能汽车时代,我们不仅有蔚来、小鹏、理想这样的中国品牌,我们也必须要有中国方案”。余凯强调,“双方的合作往小了看是两个公司之间的战略业务合作,往大了看的话,我觉得是我们国家在智能汽车时代产业升级转型的一个重大的契机。地平线跟轻舟在一起,迈向自动驾驶的乘用车市场,我认为是非常顺应时代的要求的。”

1万元实现L4量产的背后逻辑

于骞在发布会上表示,为量产而生的DBQ V4,其量产成本可以低至1万元人民币。

在行业的普遍认知中,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成本非常高昂,一台具备全无人能力的Robotaxi,其硬件成本以数十万元计,而即便是量产装车的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车主需要额外付出的费用,也至少几万元。

轻舟智航如何做到低成本?

首先,DBQ V4可以支持1-5激光雷达、0-4个盲区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感知摄像头,实现360度无盲区、无死角的感知能力,且左右互为冗余,可以“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满足不同等级自动驾驶量产、不同车型搭配、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

而DBQ V4所有的配置方案,均共用一套技术栈,不同车型之间的数据可以共享,确保了技术通用性和恒定如一的自动驾驶能力。

另一方面,L4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最后10%,甚至是1%的长尾问题,需要大量的安全冗余来解决,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测试,都需要非常高的成本。而DBQ V4,可以让不同的主机厂根据自身的产品定位、消费市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定义,例如其标配版可以实现以10%的成本来实现绝大部分的L4能力,提供一个安全性高、体验良好的量产产品。

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硬件成本在快速下降。于骞说:“过往机械式激光雷达要数万美元,现在只需要击败美元,之前算力只有几个或十几个TOPS,现在已经有了几百、上千TOPS的大算力平台,整个行业成本下降趋势是非常可期的。”

而随着轻舟智航的量产规模化发展,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成本的下降,结合高性能、可配置的算法,可以提供更加优质、合理的配置,用相对比较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加安全顺畅的驾驶体验。

写在最后

围绕自动驾驶话题的采访,总能听到对落地时间判断的问题。

在于骞看来,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有着不同的时间表,比如Robotaxi可能还需要5-10年,但Rbobobus就可以更快,而高等级自动驾驶前装量产车,或许在2023年就会到来。

这是自动驾驶的“不同”。

但技术的发展,落地的加速,让过往自动驾驶技术的每个独立分支,正在产生更多微妙的连接,而轻舟智航所做的,就是找到这些连接,让原本不同的领域可以获得共同的技术基础和高效率的解决方案,从而再更好地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在自动驾驶这场马拉松里,也许我们不能说现在就已经看到终点,但方向已经变得愈发清晰。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